151鳜 [鱼旨]科
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桂鱼、桂花鱼、季花鱼、胖鳜)
体较高、侧扁,背部隆起。头大,口裂略倾斜,下颌突出,上颌后伸至眼后缘。上下颌前部有犬齿状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幽门垂200左右。
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域。有在湖底下陷处躺卧的习性,夜间活动觅食。凶猛性鱼类,食其他鱼类和虾。生殖季节在5~7月,产浮性卵。肉质优良,少细刺,向披誉为名贵鱼。产最较高。现已试行人工繁殖和饲养。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要水系。
|
151鳜 [鱼旨]科 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桂鱼、桂花鱼、季花鱼、胖鳜) 体较高、侧扁,背部隆起。头大,口裂略倾斜,下颌突出,上颌后伸至眼后缘。上下颌前部有犬齿状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幽门垂200左右。 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域。有在湖底下陷处躺卧的习性,夜间活动觅食。凶猛性鱼类,食其他鱼类和虾。生殖季节在5~7月,产浮性卵。肉质优良,少细刺,向披誉为名贵鱼。产最较高。现已试行人工繁殖和饲养。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要水系。 | |
152长体鳜 [鱼旨]科 Siniperca roulei Wu (竹筒鳜) 体较细长。头尖长。下颌突出,犬齿成单行;上颌后伸至眼中部的上缘,其前部犬齿为多行。鳃耙退化。颊部、鳃盖及腹鳍前的腹面均有鳞片。幽门垂约10个。 生活于江河缓流地区,湖泊中较少。个体小,常见的体长100~200毫米。数最不多。 分布于湖南、福建、广西各水系。 | |
153大眼鳜 [鱼旨]科 Siniperca kneri Garman (母猪壳、刺薄鱼、羊眼桂鱼) 体形与鳜相似。眼较大。上颌后端不达眼后缘。幽门垂68~95。 生活习性与鳜相仿。更喜栖息于江河、湖泊的流水环境。性凶猛,以鱼、虾为食。最大个体可达5市斤左右。肉味鲜美,少细刺,为名贵鱼类。 分布于长江水系。 | |
154斑鳜 [鱼旨]科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er (岩鳜鱼) 外形似鳜。鳃耙4枚。侧线鳞104~124。幽门垂45~33。头部具暗黑色的小圆斑、体侧有较多的环形斑。 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尤喜栖息于流水环境。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00~300毫米,产量不高。 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 | |
155暗鳜 [鱼旨]科 Siniperca loona Wu (铜钱鳜) 体侧扁,背部呈弧形,口端位,上下颌几等长;口较小,上颌后端达眼中部。眼大。鳃耙6~8。侧线鳞64~70。幽门垂10个左右。体色深暗。 栖居山溪的缓水区。个体小,常见为60~120毫米。数量不多。 分布于卞湖南、广西各水系。 | |
156鲈 [鱼旨]科 Lateolabrax japonicus(Cuvier et Valencinnes) (鲈板、鲈子鱼、板鲈、花鲈) 体长,侧扁。口大,稍倾斜,下颌稍长于上颌,前鳃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具3枚大刺。鳃盖骨后端有1刺。体被小[木节]鳞。背鳍2个;第1背鳍为12根硬刺,第2背鳍由13根软刺组成。腹鳍胸位。尾鳍叉形。 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也能生活于淡水。性凶猛,以鱼、虾为食。个体大,最大可长至30~50市斤,一般为3~5市斤。肉味鲜美。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我同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 | |
157[鱼甾] [鱼甾]科 Mugil cephalus Linnaeus (乌[鱼甾]、白眼) 体呈圆筒状。头短,前部平扁。吻宽,下颌前端有一凸起与上颌的凹陷相嵌台。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脂眼睑发达,伸达瞳孔。体侧纵列鳞38~41。背鳍两个,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臀鳍3,8。尾鳍叉形。 近岸生活,能适应淡水、咸淡水或海水等不同环境。成鱼以着生泥表的硅藻和其他生物为食。体型较大,体长可达800毫米。肉细嫩、富含脂肪,属上等食用鱼类。产量高,是海港养殖对象之一。分布于我国沿海。 | |
158赤眼梭[鱼甾] [鱼甾]科 Liza soiuy (Basilewsky) (赤眼[鱼甾]、梭鱼) 体形似鲍。眼稍带红色。脂眼睑不发达,仅存在于眼的边缘。体侧纵列鳞41~47。背鳍两个,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臀鳍条3,9。尾鳍凹形。 近海鱼类,多栖息于沿海及江河口咸淡水中,亦能到淡水中生活。食浮游生物。在浅海和河口咸淡水中产卵。生殖季节为4~6月。个体较大。是上等食用鱼炎,也是优良的咸淡水养殖品种。分布于沿海和各江河口。 | |
159沙鳢 塘鳢科 Odontoburis obscura (Temminck et Schlegel) (塘鳢、蒲鱼) 体粗壮,前部浑圆。头大,稍平扁,口上位.两颌具细齿。颊部肌肉发达。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人。腹鳍胸位,左右分离。生殖期间:雄鱼体表光滑,雌鱼体表粗糙,有明显的生殖突。 底层鱼类,喜隐居于岩石缝隙,或泥沙、杂草等隐蔽处。食虾。4~6月产卵,以石隙、空蚌壳及破瓦罐等为产卵巢穴。雄鱼有守巢护卵的习性。肉多,鲜美可口。江浙一带以[纯]菜、蒲鱼(沙鳢)为名菜。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福建等地。 | |
160黄[鱼幼] 塘鳢科 Hypseleotris swinhonis(Gunther) (黄肚鱼、黄麻嫩) 体短小。口斜裂,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均具细齿。眼径大于眼间距。体被[木节]鳞。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大。腹鳍胸位,左右分离。尾鳍圆形。 栖息于水体底层,为江河、湖泊常见的小型鱼类,一般体长40毫米以下。数量较多,无经济价值。 分布于长江水系。 | |
161[木节][暇]虎鱼 [暇]虎鱼科 Cte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庐山石鱼、春鱼) 头略扁平,吻钝。口端位,下颌微突出。体被[木节]鳞,头部裸露。背鳍之个,彼此分离。腹鳍胸位,左右愈合成吸盘。雄鱼背鳍、臀鳍较长。 底栖性小型鱼类,成鱼散居于石隙中。食各类水牛无脊椎动物。4~6月产卵,卵粘附于石上。幼鱼有集群溯游习性,可大批捕捞,加上成为风味特殊的食品。 分布极广,除青藏高原外,几乎遍于全国。 | |
162成都[木节]暇虎鱼 暇虎鱼科 Ctenogobius chengtuensis (Chang) 体细长,略呈圆筒状。头略平扁。头部和背鳍前的背部裸露。第2背鳍前的鳞片不规则。背鳍2个,彼此分离。腹鳍胸位,左右愈合成吸盘。体鳞边缘呈黑色。 栖息于山涧溪流的底层。为30~50毫米长的小型鱼类。无经济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 | |
163 弹涂鱼 弹涂鱼科 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Osbeck) (跳鲨鱼) 体圆,头大。吻短钝。眼明显外突,位于头顶前方。眼间隔呈一细沟。上下颌各具齿1行。无侧线。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基部具臂状肌柄。腹鳍胸位,左右愈合成心脏形的吸盘。尾鳍椭圆。 小型鱼类,生活在海水或咸淡水中。当退潮时,借尾部和胸鳍肌柄的力量跳跃于泥滩上觅食小动物。 分布了沿海各江河口。 | |
164圆尾斗鱼 攀鲈科 Macropodus chinensis (Bloch) (火烧[鱼旁鱼皮]) 体侧扁,背、臀鳍基部长,几相对。背鳍有4~5根延长的分枝鳍条。腹鳍胸位,有1~2根延长的分枝鳍条。臀鳍几与尾鳍相连。尾鳍圆形。雄鱼鳍条延长更甚,体色更艳。 小型鱼类,栖息湖叉、塘堰、稻田及沟港等处的水草丛里。能吞吸空气,借口腔内的表皮行辅助呼吸。 分布十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各省。 | |
165叉尾斗鱼 攀鲈科 Macropodus opercuiaris(Linnaeus) 体形与圆尾斗鱼相似。腹鳍有1根分节鳍条特别延长,雄鱼鳍条延长尤甚,尾鳍叉形。 多生活于山塘、稻田及水泉等浅水地区,食无脊椎动物。繁殖期雄鱼吐泡沫为巢,将卵汇集于中,雄鱼有护巢的习性。个体小,因体色鲜艳,且雄鱼好牛,是著名的观赏鱼。 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南方各省。 | |
166暗色东方[鱼屯] [鱼屯]科 Fugu obscurus (Abe) (河[鱼屯]、吹肚鱼、气泡鱼) 体前部浑圆,尾部渐细。上下F颌各具齿2枚。体背、腹部各有一群小刺。背鳍、臀鳍几相对。胸鳍近方形。无腹鳍,尾鳍截形。 洄游性鱼类,活动于水体中上层,遇敌害时腹部迅速鼓胀呈球形,体表小刺竖起,予以自卫和恫吓。杂食。春季亲鱼由海人河产卵。幼鱼在江河或湖泊中肥育、生长。翌年春入海。为中小型鱼类,肉鲜美,富脂肪, 蛋内质含量很高。肝脏、生殖腺和血液有剧毒,食用时须特别慎重,一般以腌制后食用较安全,其毒性可提取用于医治神经痛、痉挛等病。分布于东南沿海及江河下游。 | |
167条纹东方[鱼屯] [鱼屯]科 Fugu xanth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 (青郎鸡、艇巴) 体形似暗色东方[鱼屯]。上下颔各具齿2枚。体背部和腹部各有一群小刺。体上半部具蓝白两色相问的波纹条,背鳍、臀鳍几相对。无腹鳍。尾鳍截形或稍内凹。 洄游性鱼类。生殖季节在江河口咸淡水区域产卵。一般体长150~300毫米。其卵巢、肝脏和血液有剧毒,须慎食。分布于沿海及江河口。 | |
168窄体舌鳎 舌鳎科 Cynoglessus graclfls Glliither (夭鳎、鞋底鱼) 体平扁,形似舌。眼小,两眼皆位于体之左侧。有眼的一侧具侧线3行。体被小[木节]鳞。背鳍和臀鳍皆与尾鳍相连、胸鳍。有眼侧体淡褐色,无眼侧体白色。 洄游性鱼炎。底栖,杂食,主食小型软体动物和虾。在江河口咸淡水中常见,亦有进入淡水河流中,在长江可至安庆以上。 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渤海等海域。 | |
169 三线舌鳎 舌鳎科 Cynoglossus trigrammus Gunther 体形似窄体舌鳎,在有眼侧身体和鳃盖上具有数块不规则的黑斑。生活习性与窄体舌鳎相似。在长江可进入到武汉。 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