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鱼类的游动方式
自然界中鱼类品种繁多,体态各异、生活习性各有特点,它们的运动方式千姿百态多种多样。 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演化,水中鱼类的游泳技巧与它们运动的本能提升,有的鱼能在水底爬行、有的善于钻洞穴,有的能够跃出水面滑翔、但它们最主要的运动方式还是游泳。
运动速度快的可捕捉到食物,也可避免敌害的追捕,而运动速度慢的则易被敌害消灭,也难已争抢到食物。只有去了解鱼类各种游动方式,才能够作到在垂钓中:如何识别中钩鱼类、如何把握提竿时机。提竿时为何会形成"拔河"现象发生,而造成窝中跑鱼,给垂钓带来直接危害。
鱼类游泳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利用躯干和尾部肌肉的收缩使身体左右反复扭曲,压迫水向后而促使身体前进;二是靠鳍的摆动拨水前进;三是利用鳃孔向后喷水的冲力使身体前进。其中第1种是最主要的,后2种一般起辅助作用。但不同的鱼类3种动力的主次也各有不同,同一鱼种在不同情况下3种动力的应用也有不同。但无论如何,3种方式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交替使用的,鱼类受到惊吓时3种动作会同时进行,迅速进入到高速游动状态,因此鱼类在中钩初始状态下,提竿手法力度不可过重。利用躯干和尾部肌肉的收缩使身体左右反复扭曲,这也是中钩鱼类在初始状态下,浮漂会出现小幅上下左右摆动和投竿的竿尖连续小幅度点动问题所在。
三.颜色对鱼类的影响
自然界中多数淡水鱼类,为了躲避其它鱼类侵袭,要把身体隐蔽起来鱼体会出现不同颜色,通常称为隐蔽色。有些鱼类具有较暗的花纹,如带、条、点和斑纹等。但更多鱼体上方呈黑色,由上往下视觉如同水底颜色。反之下方呈现白灰色,由下向上视觉相似天空,其作用同样是为了隐蔽。对于一些凶猛性肉食性鱼类的体色,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便于利用体色的隐蔽性,而不易被猎物所发现。鱼类除自身的保护特征,对外界仍有识别色彩的能力。对于色彩的感觉,鱼类与人类也有不同的趋向。人对于红、黄色较敏感,但鱼却对水色、绿色比较敏感。这是因为水层吸收大部分的光线,仅让水色透过的缘故。在自然界中,人见到红色便感觉是红色,但在厚层的水中,就变成近于黑色。
试验、实践表明,不同鱼类对各种颜色,所作出的反映会有所差异。杂食性鱼类大多喜爱黄色、红色、而肉食性鱼类大多偏爱黑色。在水体比较深的区域,红色难已呈现,在那里只会反映出兰和绿的冷色。绿色和兰色,在同样深的水里仍然会保持其原色。到了更深的地方,它会同水底暗绿色的背景混成一片,这才不容易被鱼发觉。一般在淡水垂钓,如果不是在水草区钓草膛,还是用无色钓线与黑色钓钩比较适宜,用带色的钓线及白色钓钩,如与水色不相适应,反倒会影响垂钓。分析研究鱼类对于颜色的敏感性,可有针对性配制饵料,以获取最佳垂钓效果。
四.怎样推算鱼的年龄
当我们钓上鱼经常会议论,这条鱼有几年?这只是一种粗劣估算。其实看看鱼体上的鳞片,便可知道鱼的年龄。生物依赖一定的生活条件而生存,环境的变化必将会影响它们的生长。大自然的周期性变化,也必然在生物体上留下印迹。树木的年轮是人们熟知的自然印迹,它一年增加一圈,持续不断地增长着,直到树木枯萎为止。在动物中,也有这样记载年龄的“年轮”,像马的牙齿,龟鳖的甲背,但这都是一些特殊的年轮。鱼类同样会产生年轮,大多数的鱼类在生命开始的第一年,全身就长满了细小的鳞片。鳞片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薄片构成,好像一个截去了尖顶的圆锥一样,中间厚,边上薄,最上面一层最小,但是最老;最下面一层最大,但是最年轻。春夏时节,鱼类的食饵丰富,水温较高,正是生长旺季,鱼类长得快,鳞片也随之长得快,产生很亮很宽的同心圈,圈与圈之间的距离远,称之为“夏轮”。进入秋冬后水温开始下降,鱼类觅食活动减少,生长速度变得缓慢。鳞片的生长也随之缓慢起来,从而产生很暗很窄的同心圈,圈与圈之间的距离近,称之为“冬轮”。这一宽一窄,就代表了一夏一冬。等到翌年鱼类的宽带重新出现时,窄带与宽带之间就出现了明显的分界线。这就是鱼的年轮。其实我们可以从鱼体取一片完整的鱼鳞,如在野外用水洗净用肉眼直接观察。数出暗带有多少圈后、再加1即测出鱼的年龄。如在家中用稀碱水洗去鳞片上的粘液、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夹在二玻璃片中,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则更为精确。有的鱼类身上没长有鳞片,鱼类年龄的辨别是利用鱼的脊椎、鳃盖、耳石等等作为观察的材料。究竟如何推算,只能请生物学者来判断。
五.鱼类视觉器官与垂钓的关系
鱼类对外界所作出的反应,取决于它们的感觉器官。其中包括: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触觉器官及侧线。这些器官协调一致,在发挥着不同作用。鱼类的视觉器官是眼睛,大多数鱼类的眼睛,生长在脑颅两侧的眼眶内。鱼类眼球的结构,就如同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透镜,虹膜如光圈,
鱼类虹膜的收缩性较小,视网膜则相当鱼类在水中能见度,鱼类是近视眼,即便在清澈水中视觉仅在2--10米之间。鱼眼虽然近视并不意味一无所见,只是仅能够看到远处物体的朦胧轮廓。尤其在游动中,它们仍然能够觉察到周边物体存在。它们在水中也能够看到岸边较远处的物体存在,由于水面光线的折射作用,呈献的只是物体在水下的倒影。岸上物体的形象传到水面后,经过折射而落入鱼眼内,因为有这样一个折射作用、所以鱼眼所感觉到的物体距离,比实际的物体距离要近得多,故有经验的钓鱼者,常常是蹲着钓鱼。
如果岸上的钓鱼人处在很低位置,那么由于水面的反射作用,鱼类就看不到人的存在自然会放松警惕,进食也就会放心大胆。肉食性鱼类的视力,要比杂食性鱼类的视力发达,绝大多数鱼类在黑暗中都可以准确地判断一切。它们不但能观察到钓饵的种类、形状、大小,甚至还能判断出0.1毫米以下直径钓线的存在。因此,垂钓中的钓线应选用细而切与水同色为宜。不少鱼类有趋光习性,能够感觉到光线的明与暗。鱼类曾在一段很长时期被误认为是色盲,其实它们具有分辩颜色的能力,而且不同鱼类所喜爱的颜色是各不相同的。因此 垂钓其他鱼类,钓饵则应适应其视力弱的特点,必须用其光泽、色彩、形状、觅食类型等条件来吸引鱼类进食。
六. 鱼类听觉器官与垂钓的关系
鱼类的听觉器官,不象人类和其它高级脊椎动物,长有二只外露的耳朵。鱼虽然没有中耳及外耳,却生长有内耳。内耳会起到鱼类自身的平衡作用,内耳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听觉。鱼对外界的声响感觉和反应,比人类灵敏许多。鱼虽然能够听到声音,但不能象人和高等动物那样可以靠外耳来确定声音央来自何方向.它的辨别方向的能力主要是依靠--侧线。
。内耳埋藏在头骨的听束内,鱼类的内耳具有由细胞所分泌的产物沉积而成的石灰质耳石,一般有三块,在椭圆束中靠近前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的壶腹处,有一块微耳石;球状囊内有一块最大的矢耳石;在瓶状囊内是一块较小的星耳石.星耳石有纤维物质与内。鱼类在水下听觉约在40--6000赫兹范围内,对不同声音会作出不同反映。低频率的声音对鱼会产生诱惑作用或食物存在的信号。而高频率所产生的声响,预示着危险的到来,如鲤鱼中钩上岸时仍旧会继续发出,咕!咕!咕!高频率信号。如果出现窝中跑鱼,这种高频率信号则会促使其它鱼逃之夭夭而造成恶果。因此、在垂钓时尽量压低声响;在岸边尽量减少走动。当岸边不经意的走动水底鱼类,早已经觉到危险来临而迅速远离。特别对采用手竿垂钓者,更不要大声喧哗打闹保持垂钓环境安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