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是指一个地区气象状态总的特点,由纬度、陆海位置、海拔高度、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定。具有不确定性和包容性,即大的气候条件下,存在着与大气候不同的小气候。有经验的钓鱼人都知道,鱼属变温动物,它们的生长繁殖要有一个适宜的气候和环境。水温、季节、风向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鱼类,对钓鱼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手竿钓鱼如此,抛竿钓鱼也一样。认识到鱼类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行为,对钓鱼活动是有很大好处的,同时也是提高钓获的保障之一。
对气候的认识以及天气变化的规律,我们的先人曾经概括性地总结了很多关于气候变化、季节更替及温度高低对鱼类的影响,并通过实践、体会以谚语的形式把宝贵的经验流传下来。分析“惊蛰鱼儿动,鲫鱼咬钩勤”这句谚语就知道,初春的气候特征。早上温度低,中午温度高,一天中的温差有10度,甚至更多。早上时温度刚满足鱼类的需要,到了中午时,随着日照的加强,温度的升高和风力的增大,水体加剧了波动,使溶氧量大增,达到鱼类最适宜的温度,激发了鱼类的活跃,鲫鱼的咬钩自然会勤得多。然而,最能体现气候特征的谚语则是“春钓鲫鱼夏钓鲤,梅雨时节钓鲌鱼”,说明了鱼类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对温度的需求不一,对气候要求的不一。“春钓鲫鱼”表明鲫鱼耐寒,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据资料显示,鲫鱼在低温零下1~2℃至零上28℃都有摄食的欲望,而鲤鱼的摄食要求则比鲫鱼要求的温度高,而且鲫鱼与鲤鱼的生殖时期也不完全相同。摄食活跃期也不相当,导致鲤鱼摄食活跃期相对较晚。鲌鱼也是如此,它的习性决定了它在每年的6~7月间产卵生殖,是繁衍时期较晚的一种鱼。而这个时期正是江南的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多雨弱光、阴晴不定便是梅雨季节气候的特征。鲌鱼产仔后,对食物的需求量很大,摄食活跃,特别是在刮东风、东南风、西北风时鲌鱼摄食量大增,时晴时阴的弱光天气能顺应鲌鱼喜弱光怕强光的特点,尤其多雨带来的是浑浊水色给鱼一个很好的遮蔽,使鱼能够大胆地游抵近岸放心地索饵,加之,各种飞蛾昆虫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很多昆虫的翅膀被水打湿,无力地飞行给梅雨气候条件下的鲌鱼,提供了天然饵料。因此,梅雨季节钓鲌鱼也就顺理成章了。
气候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但也常会发生短暂的气候异常现象,如冷空气、大暴雨、酷暑、大风、干旱、严寒等,这些异常气候,往往会危及到动植物的正常发育,使其丧失原有的习性,出现异常行为,特别是鱼类,更容易受到异常气候的影响,使食性、暂时地习性变异。所以在气候异常时,钓鱼的效果不佳,正是因为气候这个原因。
温度与钓鱼
温度是构成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气候特征的反映。气温即空气中的温度,气温的高低直接由太阳的幅射和日射角的大小来决定,同时还受到气流、云层的厚薄、地形的高低、风力的大小等条件的影响。同样的日照,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深浅即使在同一个气候中也会导致温度的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决定着鱼的咬钩率,温度低时,钓点中的十条鱼可能只有一条鱼会咬钩,而温度高时,可能钓点内的十条鱼都有咬钩的欲望。这就是温度的差异体现在钓鱼上的结果。在我国南方即使是数九寒天仍可以钓鱼,而我国的北方地区一旦进入小寒的节气,就无法钓获。就算北方可以冰钓,但冰钓的鱼获也是不能与南方冬钓的钓获相提并论的。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温度。在制约钓鱼的客观条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温度,其次才为其它因素。以草鱼为例,草鱼在温度低于10度时是不肯咬钩的。钓鱼人对草鱼的共识就是天越热,草鱼的咬钩越踊跃。此外温度包含着水温与气温,两者共存。水温是水体中的温度,是表明水体中温度高低的量。而气温是空气中的温度,在一定地理条件下,气温制约着水温,即气温升高,水温也会随着升高,气温降低也会随之下降,但水温下降的速度明显地要慢。我们在夏季遭遇冷空气,天气忽然变得凉爽,而水仍然温热就是这个道理。在物理学中,这叫着比热现象。除了水温与气温存在着差异,温差也存在差异,每日的气象预报总是有一个上限和下限,就是一天中的温差。从钓鱼的角度讲,一天中温差越小越好。因为,只有温度变化不大,鱼才不会趋温上浮。在同一天里,同一气温下,水温也会因深浅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在钓鱼中浅水不上鱼,深水上鱼就是这个道理。鱼类对水温十分敏感,如鲫鱼一旦水温超过30℃,它就会不咬钩,即使再好的饵也是如此,而草鱼、鳊鱼、鲌鱼、鲴鱼、鲢鳙却能大咬,原因就是不同的鱼对水温的要求不一。
鱼谚云:“春钓雨雾夏钓早”。“春钓雨雾”是因为春季只有阴雨天,一天中的温度才会接近,鱼类才不会因差温而趋温上浮,改变泳层。“夏钓早”也是这个原因,夏季是温差出现最大的季节,而温差最小的时候,则是天刚放亮至上午7时前,而这时正是一天中最低温度。它的气候特征是比较凉爽,鱼咬钩较勤,一旦太阳升起出现温差,有的鱼就会改变泳层,加之由于水温的升高,水体中微生物和淤泥中的有机物繁殖,氧化耗去水中溶氧含量使鱼不咬钩。因此,才会有“春钓雨雾夏钓早”的谚语。钓鱼与温度密切相关,水温是鱼类活动的主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正确地认识温度对鱼儿行为的影响,对钓者不无裨益.
风向、风力与钓鱼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风吹浪打说明风与水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风对水的作用。
风是流动的空气,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气候的特征之一。风包括风向和风力两大因素。风向指风来的方向,风力即风的强弱程度。前者通常以360度水平方法表示,也可用等分的4、8、16和32方位来表示。即东风、偏东风、南风、西南风、西风、偏西风、北风、西北方,风力、风向、温度一样都影响和制约着钓鱼,就其影响的作用大小来讲,一般的情况下温度是第一位,风力与风向仅次于温度占第二位。风力与风向影响钓鱼作用的最明显处,就是在湖泊、水库一类的自然水域中。过去的观点认为,刮东风、南风、西风、北风时,鱼的咬钩率较差,而刮东风、北风,西北风这三种偏向风时,鱼的吃钩率较高,只有刮西南风时,鱼的吃钩率差。因此,鱼谚有了不钓西南风之说。那么西南风一定钓不上鱼?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冬季在持续几天的北风后,突然刮起了西南风,使温度回升,天气晴好,鱼的吃钩率仍然会很高。虽然有些风向对钓鱼制约少,但还是有制约的。因此,不管是什么风向的风,对钓鱼都有影响。当然,这个影响不一定是坏事,也不仅是风向和风力,还与水面鱼的密度、天气的阴晴、气温与水温的高低、水位的深浅、钓点钓位有关。鱼类有趋温、趋氧、趋风的习性,当水体中的温度不能满足它的需求时,它会游向温度较高的地方。当溶氧不足时,它也尽可能选择溶氧含量高的地方。鱼类还有趋风习性表现较为明显的鱼类主要有草鱼、鳊鱼、翘嘴鲌鱼、青鱼、鲮鱼、餐条鱼等。造成这些习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鱼类的食性所致,这一类鱼都是会浮于中上层捕捉漂浮的食物。
乱风不上鱼
乱风指一天中,同时出现的几个不同风向的风,乱风天气经常出的阶段是在每年初夏至盛夏的这一段时间。
每年的立夏与夏至的这一段时间,江南一带的气候特征为低气压(在1000百帕以内,空气湿度大,湿度为40%)形成闷热天气,风向以南风、西南风为主,风力2~3级。温度常在24℃~34℃之间,早晚较为凉爽,午时随着日照的加强而变得闷热。人在这种气候环境中也感觉不适。鱼类也因水中的缺氧差浮头,特别是草鱼、鲢鳙、鳊鱼,耐缺氧能力较差的鱼,即使你将饵递到它面前,它也没有食欲。造成乱风的原因是干冷的西北季风,高热的印度洋北部季风和温热的东南季风相互碰撞制约的结果。乱风的天气常伴在刮西南风的天气里。因此很多钓鱼人都认为,西南风导致了水温的升高,溶氧的降低,使鱼咬钩率大为减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水中植物的生长和水中淤泥的发酵(发酵温度为28℃),水体富营养消耗了水中鱼赖于生存的溶氧。特别是乱风制约了水体上下层水流的交换,使消耗的溶氧得不到补充,缺氧使鱼丧失了活跃性。其二、水温过高超出鱼类的适宜范围。鱼类依据自已的习性,改变原有的泳层趋氧趋温。在刮西南风的天气中,鱼儿浮头现象较多,也比较严重就连鲫鱼、鲤鱼也会离底上浮,而钓者的钩饵则在水体的底部与鱼所在的泳层相错,自然无法钓获。经验老道的钓友在逢上西南风的天气,会主动地改变战术,使用拖钩、逗口的方法来刺激鱼,使其咬钩,还有的钓友会更换钓点,去下风头钓,理由是下风头的风总是会比上风头的大,荡起水的有利于改善溶氧不足的状况。况且鱼类还有趋风的习性。其三、趋弱光性。夏季水体中长满了丰富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为鱼类的保护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有趋弱光习性的鱼类,总是喜欢聚浮在植物的叶片下,以躲避天敌和人类。
风动、水动、鱼动
既然有风就会有风力的大小之分,人们习惯上把1~3级风看得平淡。但钓鱼人却不是这样。有很多的钓鱼人在出钓前的晚上,会格外地关心第二天的天气状况,对温度多少、温差多大、什么风向、多大风力都牢记在心。更有资历的高手能根据晚上获得的气象资料对第二天钓鱼活动做一个周密的施钓计划,来决定底钓还是浮钓。钓鱼不怕有风天,风会使水面涌起浪波,促进水体中表层水与下层水交换,扩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使水中的溶氧状态得到改善,还可以将陆地上的昆虫、植物的茎叶、果实吹入水中,给鱼送去天然饵料。风动、水动刺激了鱼动辨证地看,风对钓鱼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钓鱼,有风的天,要远远地好于无风的天。若水面平静无风,钓者是不会有收获的。无论是钓中上层鱼,还是钓底层鱼,结果都是一样。。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有风的天对钓鱼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是风力一但过大,它也会影响制约着钓鱼。巨大的风会把水体表层的水推向河岸,与下层水形成两个不同流向的水流(而上层水形成波浪冲向河岸,下层水体形成潜流流向湖的中间)。抛下的诱饵被水下的潜流冲得无影无踪。钓点内无饵诱鱼,即使有少量的颗粒大的能够落底诱鱼。有鱼咬钩,钓者也无法看清信号。因此,风动水动是有条件的,风力大至7~8级,技术的再高钓手也会无奈。
北风凉飕飕 下钩获丰收
秋季由于气候的变化,这个时期总的趋势,温度越来越低,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凉”。在气温、水温不断地降低的过程中,鱼类本能地感知寒冷即将到来,为了抵御面临的寒冬和繁衍生殖的需要,鱼类的食欲开始加强。由于秋季的南方暖,湿气流常常被北方的冷湿气流控制,这个季节的气候特征以北风、偏北风居多,温度通常早晚较低,中午略高,北风也常常会带来降雨,秋雨不像夏季的雷雨、暴雨下得大来得突然,通常雨势较弱。然而正因为这种较弱的降雨也能,使水中溶氧含量增加,凉爽清新的空气能激发鱼的活跃,促进鱼的食欲,故此,民间有了西风起,好钓鱼“北风凉飕飕,下钩获丰收”之说。
水情与钓鱼
俗话说:“涨水钓鱼,落水钓虾”。水是鱼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象鸟儿离不开森林一样。水的涨落与水质的变化,决定着鱼类的游动索饵等行为,决定着钓鱼人出钓的是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