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时的回忆
也许天生爱钓鱼,7、8岁的时候,就和父亲去钓鱼,因家中兄弟比较多,父亲虽然很爱钓鱼,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玩,偶有空闲时,父亲一旦提起去钓鱼,我马上欢天喜地的跑去挖蚯蚓,父亲则和一小块面,沾上香油反复揉搓。父亲有两付鱼竿,一付竹子4插杆,一付芦苇4插杆,现在想来,长度大概在3.6m左右,尤其是那付芦苇竿,做工精细,轻巧,可惜,我“插队”时拿到农村钓鱼给弄坏了。
那时家在宝鸡住,宝鸡南门口西边,陇海铁路北侧有一个池塘,大家都叫它“荷花池”,据说是当年修建铁路筑路取土后留下的大坑,水面很大,常年有水,池中长满荷花,那时也没有什么污染,水质很好,池中有自然繁殖的鲫鱼、黄鳝、泥鳅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鱼,那时还没有“收费钓鱼”这个词,自然也就不收费了。
池塘离我家很近,大约1km多,公交车2站,那时还不叫公交车,叫公共汽车,文化大革命时好像还叫过“人民汽车”,扯远了。父亲是骑自行车带我去的,每次的渔获,都是鲫鱼,其他的小鱼都随手扔了。有一次邻居的叔叔和我们一块去钓鱼,他忘拿装鱼的东西,那时还没有鱼护,带个小桶,钓上的小鱼养起来,大点的用绳子从鱼鳃穿进去,从鱼嘴穿出来,串成一串,放在水里养着,叔叔把钓的小鱼放在我家的小桶里,为了有所区别,他把小鱼的尾巴(尾鳍)掐掉,我看着好玩,就把里面的小鱼尾巴全部掐掉,结果,可想而知了。
荷花池每年都要淹死小孩,据老人讲荷花池是个“锅底坑”“有水鬼”,现在想来可能是池子边上浅,中间深,又是老池子,淤泥很厚,儿童戏水稍有不慎就可酿成大祸,那时家里孩子多,大人整日要为生计操劳,根本不能像现在这样照顾孩子,这些可能就是当年频频出事的原因了。因为这些原因,家里一直不允许我单独去钓鱼。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天晚上,听说荷花池干了,我和我们院子的另一个小伙伴,拿了个小铝盆,悄悄的去了,到那一看,微弱的灯光倒映在水中,光影里就象开了锅一样,水波晃动。黑暗里,有几个大人把裤子脱了,架在脖子上正在捞鱼,他们只拣大的捞,两个裤腿已经装的鼓鼓囊囊。我和小伙伴赶快脱了鞋,挽起裤腿,小心翼翼的走到水边,伸手一摸,感觉不是把手插在水里了,而是插在鱼堆里了,我们随便挖了两盆,倒在岸上,大概捡了捡,小盆已经满了。赶快回家,不然被大人发现不得了,回家后我只留了几条放在家里的水缸里,其余的都给了小伙伴,那几天我总是把家里的水缸装的满满的,生怕水少了小鱼被大人发现,过了几天,趁父母上班不在家,我把小鱼捞出来,奇怪,当初银白色的小鲫鱼全部变成黑色的了,后来才知道,许多动物都会随着环境改变颜色。
世事变迁,当初的荷花池现在已经高楼林立,真是沧海桑田啊。(待续)